核心观点

上周债市跌幅不小,背后源于三点原因

第一,央行再次点名长债利率,直言“长期国债收益率将出现回升”,并提示投资者注意久期风险。我们理解背后有几层考虑:

1、央行认为过低的利率与经济走势不匹配。

2、机构普遍想赚资本利得,硅谷银行是前车之鉴。

3、平坦的收益率曲线不利于引导经济预期和汇率稳定。

政策明确表态之下,交易盘主导之下暂避锋芒。第二,股市表现出现积极变化,北向净流入创下历史单日最高,海外资金回流港股,风险偏好有所回升。第三,利率水平接近前低,拥挤度偏高,容易踩踏,我们在3月18日发布的报告《债市“策略荒”》中提醒“赚了过程不赚钱”。至于政策方面的诸多“小作文”,更多是放大波动的噪音,确信度不高。

如何理解“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”的利率区间?

传统分析框架关注增长+通胀,是典型的需求端视角。但新旧动能转换的转型周期中,更重视发展模式、动力来源及融资方式的变化,供给视角更重要。地产、城投旧经济在缩表,融资需求系统性下行;新兴产业在崛起,但轻资产且融资需求被信贷供给充分满足。其他微观主体活力还在恢复中,融资需求尚待逆转。而近两年非标萎缩难逆,债券品种利率化且今年利率债供给也明显偏慢,通道类存款及存款手动加点取消都导致理财更缺资产。但庞大的货币存量和资金有资产配置需求,理财在过往业绩叠加季节性推动下扩张,各类金融机构也未缩表,供求失衡是推动债市前期走强且对数据脱敏的关键。

供求、政策与基本面配合最好的阶段正在过去

首先,利率债供给更多是节奏问题,前期发行偏慢意味着后期发行压力大,年中到三季度关注供给可能带来的扰动,5月地方债可能适度放量。其次,长期收益率被多次“点名”,破前低难度大增。“信贷和债市平衡”过程中,产业债等发行也有可能放量,长久期品种占比有望略升。最后,低基数之下二季度数据同比表现至少不弱,尽管通胀、地产等核心矛盾还需观察,但债市缺少基本面底气。总之,几大因素配合力度正在弱化,好在本轮和16年相比,基本面逻辑(人口+城投地产模式+高杠杆)、机构杠杆情况和资产流动性(利率债而非信用债)都要更坚实,调整空间或更为有限。

胜率仍不高,赔率有修复,空间不担忧

我们在4月8日的报告《二季度债市的四大关注点》中提示超长债波动将增大,大概率转入区间震荡。短期看,央行无意大幅抬高利率水平,但担心下太快,30年国债2.4%已经成为心理关口。向上2.60%是阻力区间,一是该点位已经可以覆盖一些欠配资金的成本,二是经济难承受大幅利率上行,调整后监管态度可能有所缓和。当前赔率处于中性水平。中期看,欠配仍是现实状况,资产端可作为的空间有限,还需要负债端成本降低,但提防理财净值-赎回反馈机制重现。短期上行风险主要来自利率债供给、房地产政策、经济数据、理财反馈、中美利差等,下行风险主要是理财配置压力、地产继续下行、贸易摩擦等。

操作建议:超长端观望,中短端空间有限

债市利差正在逐渐减少,从4月21日的报告《在偏乐观情绪中博波段》看,多数投资者还是希望向波段要收益。本次调整恰好发生在我们给定的30年国债2.4-2.6%的区间下限。上周政策引导后,后续仍要提防供给压力,未来两个月地缘、政策等方面信息交织,市场波动预计仍大。一旦供给冲击落地,可以反手博弈配置压力+经济数据弱化+新一轮存贷款降息。建议保持利率中性久期,超长端交易为主,胜率仍略偏弱,暂且观望。短端难覆盖成本,但受益于理财配置压力,相对确定性更强。信用债适度拉久期,不建议过度下沉,超长信用债和流动性偏差老券仅适合少量做底仓。转债缺少系统性机会,继续以个券挖掘为主。

本文作者:张继强 吴宇航 仇文竹,来源: 华泰睿思 ,原文标题:《政策扰动后的操作建议》
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